[返回上一页] [返回大厅]

服务月刊2018-8月

刊首语-产品VS商业模式
专题报道-天津OTC第二季路演特训营(决赛)暨天津新四板企业常态化路演第一期完美收官中
行业快讯
股融易道-泛滥的风口和漫天的飞猪(下)
心灵(du)鸡汤-一个人之所以靠谱,往往是因为3种能力

[刊首语]

产品VS商业模式

自打我开始创业那天起,一直到宣布失败,产品和商业模式孰重孰轻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这两年不断的反思、不停的和各路大咖交流,关于产品和商业模式,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来和大家分享。
归根结底,纠结于产品和商业模式哪个更加重要的企业家,都是手里资源有限的结果。因为无法清晰的平衡长期利益和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暂且我们把产品视为短期效益,商业模式看做长期利益)。


我认为,产品是团队核心成员对于行业痛点、客户需求具备专业素质的洞察,是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实现的执行。所以,核心是人,关键位置上的人。而在这个万众创新的年代里,如何将产品转换为现金流,最重要的成本是时间,必须和动态的市场、难缠的客户、狡诈的竞争对手不停的赛跑。人对应团队,时间对应执行力,如果这两个要素在启动初期不能同时具备,我觉得应该尽快定好包间准备散伙饭了。
如果将整个商业活动看做一场牌局,产品的迭代则是抢牌的过程。每个创业者都不会傻到赤膊上阵,手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底牌。而商业模式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考验的是如何整合不同的资源、渠道、思想(科技金融中心何博士定义的资本力),通过资源的衔接、搭配及一系列的商业技巧,通过资源获得更为长期的价值,应该是商业模式的核心。
所以,问题变得简单:团队强,着重产品打磨,借由产品-市场-资源的正向螺旋,积累资源,抢到好牌;如果上场前手里已经两王四个2,通过整合确定未来的盈利模式,树立行业的出牌规则,反向去挖人建团队;又有好团队,又有好牌,请您收下我们的膝盖。

[专题报道]

天津OTC第二季路演特训营(决赛)暨天津新四板企业常态化路演第一期完美收官中

2018年7月18日,“天津OTC第二季路演特训营(决赛)暨天津新四板企业常态化路演第一期”活动在天津市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完美收官!来自相关主管部门、天津OTC战略合作伙伴、投融资联盟、培训联盟、挂牌企业等在内的百余人莅临现场观摩,另有众多投资机构通过“燧石星火”APP在线观看了当天的路演。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股份公司总经理周华敏,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监事长汤劲松出席活动并致辞。
本次路演的七家企业覆盖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文创影视、智慧养老、社区经济等多个行业领域,均为具有较高成长潜力的企业。赛前,天津OTC为企业精心安排了资深专家全面细致的集中培训和企业导师一对一专业辅导,决赛阶段企业表现大幅提升并最终获得了投资机构的广泛认可,部分企业已与投资机构达成了初步投资意向。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尚德药缘、天河云筑工、蒙马生物三家企业勇夺前三甲,乐聆养老、小黑马影视、蓝光安科、山石机器人四家企业荣获卓越项目奖。
本次活动由天津新四板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天津OTC企业服务专业平台)与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专属服务平台)联合主办,旨在促进我市优秀中小企业与全国创投机构、上市公司实现投融资信息有效对接。双方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客户端,搭建专业视频直播系统、提供“现场+网上”路演解决方案,实现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和投资机构偏好之间个性化、定制化的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搭建经济、高效、透明的投融资信息对接平台。
天津OTC作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自成立伊始,始终秉持扎根天津、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理念,着力于促进天津中小企业股权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天津OTC将以此类活动为契机,通过进一步发挥市场核心功能,优化企业服务体系,整合各类资源,为区域股权市场助力天津地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行业快讯]

重磅!国常会一锤定音 全面宽松基本确认!

1、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3、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在企业研发费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地方债等方面有实际动作。
4、、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
5、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
6、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国经中心下调2018年中国GDP增速预测 警示五大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下调了对2018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从年初预测的6.7%下调至6.5%以上,并指出中国经济正面临五大问题。首先是国际贸易冲突。其次是美国任性的金融政策可能会引发全球性金融风险,其结果可能比贸易冲突还要严重。第三个风险是,一些国家公共政策及其调整和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引发全球性债务风险,虽然全球性债务风险并非现在才有,高债务一直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显著特征,但现在的债务风险加剧了。第四个风险来自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胀风险。第五个风险则是军备竞赛引发的局部战争风险。

[股融易道]

泛滥的风口与漫天的飞猪(下)

3

尽管互联网仍然还是个风口频发的创新地,但是它面临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了:一方面,人口红利已经减弱得非常厉害,开始转向以流量成本的竞争,这与线下实体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意思是类似的。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质上是加快了各类资源的快速连接能力,提高了空间和时间上的运行效率。但是头部玩家由于之前布局了大量的连接网络,练就了“吸星大法”,这使得赢家通吃的局面不可避免,留给中小玩家的风口已经非常有限。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很多创业企业一开始创业的初衷,就是为了卖给BAT、TMD这样的企业。
如果我们回到商业的常量层面,未来几年内的风口,更有可能是出现在传统行业而不是互联网行业。
个人的看法是,传统行业的风口将在“快”和“好”这两个维度上交替出现。“快”主要是用新的技术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好”主要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型,迎合消费升级的趋势,制造出高品质的中国产品。如果你能在拥抱新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企业进行“快”和“好”的改造,这就是大风口。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风口不在于大,而在于能运用自己的能力切实抓住一些机会。马化腾在2016年出席一个公开活动中说过一段讲如何抓住小风口的话,他说:
“我每个礼拜都会收到一些创业者的信件说,他们可以帮腾讯实现什么。在我看来,这些人都想得太大了。我的建议是想小一点,解决一个小问题。总有一些小的痛点让你觉得平时不方便的,想想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机会反而大。”马化腾说的,其实就是让创业者解决一些小问题,然后再将其逐渐扩大,终归变成大生意。
具体来说,寻找商业风口可以考虑如下四个视角:
一是观察消费者遇到了什么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就是风口。
二是观察人们的时间流向,看他们正在把时间流向哪里,那里就是可能的风口。比如你发现,很多青少年都把时间流向了休闲娱乐,而成年人喜欢把时间流向一些焦虑的地方。只是作为企业而言,事情有可为,有可不为,要把握好社会价值的引导。
三是看一些实力雄厚、活跃的投资机构都在集中做什么,说明哪里有风口。当然,这里竞争者也多,作为中小企业很难有机会参与正面的竞争。但是如果你能在这里找细分垂直领域,做精深,那么这里还是有大把机会的。网易严选、考拉等不就是前有淘宝天猫,后有京东商超的围剿下,夹缝中寻找到的风口吗?
四是看国外的创业者,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创业者在做什么,然后再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其再改造过来,也是你的风口。其实回头来看中国这几年的互联网创业风口,无非两种:一种是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进行的所谓原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二是本来国外就有对标的模式,有成功案例,然后拿过来进行本土化落地。

4

频发的风口,不断涌向风口的资本与追逐者,本是推动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整个社会视角看来,也需要更多的试错者来验证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风口。尽管一地鸡毛,却有大浪褪去之后留下来的闪亮贝壳。但是这试错对于个体而言,却未免显得有些残酷。“万众创业”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一种筛选机制,但是对于大多数而言,只是一颗加速歇菜的春药。
在不断追逐风口的人群中,可以明显看得出对于急于求成的渴望。但是对于一些今天看到风口,激动几天,拼命跑起来;明天遇到困难,或者发现风口褪去,又开始暂时休息几天的人来说,跑向终点的路反而会变成更漫长。
美国西部大开发时,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有两种走法:第一种走法,就是天气好我就多走一点,刮风下雨我就找个地方躲起来不走了。第二种走法是不管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反正我每天走20英里。结果是,第一种走法可能永远到不了,走一半就放弃了,每天走20英里却是能最快到达彼岸的走法。
这个就是著名的“二十英里法则”,对于那些不停追逐风口的创业者来说,应该好好体会一下这个法则背后的意义。
安安心心做传统行业,不频繁追逐风口的企业,这就像登山,一直努力往上走,但是它们一定可以登上山顶。在互联网大潮中,追逐风口的企业则像冲浪,你第一批没赶上就不是你的浪,你就得等下一波浪。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冲浪者虽然炫酷,却没有必要去鄙视登山者;同样的,虽然登山者没有冲浪者那种光鲜,但也不必要被冲浪者带来焦虑。
风口再多,你所擅长的才是你的风口。我们千万不要在不断追击各种风口的过程中,忘了世界本来的面目。(摘自微信公众号清科研院)

[心灵(du)鸡汤]

一个人之所以靠谱,往往是因为3种能力

高效的闭环沟通能力、有坑必填的执行能力、抗打耐摔的职业精神。

一、高效的闭环沟通能力

任何组织关系归根结底都是人和人的关系,那么人和人的关系靠什么维护呢?很大程度是要靠沟通来维护的。
职场上最佳的沟通就是高效的闭环沟通,可以分为两点:
第一是高效沟通,跟老板汇报、同事沟通先说结论,并准备好2~3个解决方案,然后用合理的逻辑、翔实的数据和材料支撑你的论点;
第二是闭环沟通,要求你牢记自己手上经过了什么事情,在相应的时间节点要主动问询事情进展。
要知道很多项目就是被大家“默认周知”断送掉的。
1)高效沟通
在这个每个人都只有8秒注意力的时代,一句话说不清楚结论的人,往往还没开口就已经输了。据说郭台铭曾经要求他的下属,遇到问题,在敲他办公室的门或给他打电话之前,一定要想好三个解决方案。
因为老板雇你不是出难题的,而是解决难题的。员工要做的事遇到问题之后把问题总结成简单易懂的介绍,并准备好两到三个解决方案,给领导选择。这件事情看起来不难,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
我跟下属从晚上七点多开始微信沟通:
下属:老板,我们一篇文章没有推送。
我:昨天我不是安排好了么,为什么不发?
下属:不知道为什么,不是很敢推。
我:不知道为什么?不敢?(已经开始不爽)
下属:嗯。
我:你就不能一次性把问题说清楚?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追问你了,你是在讲故事么?卖什么关子?
下属:好的。
(30分钟后)
我:所以到底是为什么?
下属:已经比预定时间晚很多了,我怕影响效果。而且我第一次自己推送,我怕出问题。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低效沟通案例,我们从七点多沟通这么简单一个问题,到九点我才得到答案。
如果一开始就说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后面的沟通完全可以省略。
要知道,职场上任何拉长沟通路径的行为都是在浪费宝贵时间,更是在浪费老板的宝贵耐心。
大家都很忙,谁有空陪你绕弯子?
2)沟通闭环
所谓的沟通闭环,就是“事事有回音”的集中体现。
每个人手上的业务都是千头万绪,跟你沟通过的事情,如果不是对双方都特别重要,那就很可能会被对方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遗忘。
“自以为”是职场沟通的原罪,你以为人家对这事儿理解了、放心上了、记住了,其实都是你以为,如果不经过反复确认和提醒,任何事情都有被遗忘的风险。
有位老师讲过一个高盛的故事,高盛作为阿里在美国上市的承销商,这位老师跟高盛协商认购了一部分阿里股份(最后抽签分到的比例极小)。
高盛开始筹备时,第一次给他打电话,并发了一封超级详细的确认邮件,要求他回复“确认”才算完事。每次业务到达相关节点时,高盛都要通过电话和邮件通知他,确认他已经了解相关信息,并会继续推进。业务结束时,高盛还会电话+邮件通知这位老师,一方面总结复盘,另一方面是感谢他的支持,期待以后继续合作。后来这位老师感叹说,高盛这种百年老店能够屹立不倒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假设,对方什么都懂、记忆力超群、非常负责任,可现实并不是这样。这种沟通往往是有缺口的,很难有特别好的结果。所以在沟通这件事上,你一定要在关键节点,跟关键执行人反复确认,即便对方不耐烦也要推进,毕竟如果项目出了篓子,难受的就是你自己了。

二、有坑必填的执行能力,重要的是把坑转化为成果

职场上衡量一个人水平的永远都是这个人的成绩,而不是过程。但过程往往决定结果,一项工作难免要踩各种各样的坑,能不能顺利的到达终点,要看你能不能把这些坑填完。靠谱的人会想尽办法把坑给填平,把问题解决掉,而不是绕着走,或者把问题交给别人。
我之前带过一个团队,手下大约有20位作者同时写稿子,同时还有4位编辑改稿。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到处都是坑。先是甲方过度理想化,想当然的提要求,八千字的稿子,7天改了7遍,仍然指责作者和编辑不给力,不能达到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编辑、作者开始撂挑子。而且理由千奇百怪:
有的说自己生孩子了;
有的说自己爸妈离婚了;
有的说自己离婚了;
有的说自己结婚了;
有的说自己每天都很忙,朋友圈里却有她去青海旅游的照片……
最离奇的是一个作者,他一周跟我反馈了三次:还差三段,还差两段,还差一段……可是这最后的一段却怎么催都催不来了,最后根本就不理我了。
为了填这个巨坑,那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凌晨三点钟起来写稿,去厦门度假一星期,四天在酒店工作,剩下三天上午工作,下午出去玩,晚上继续写稿;去海南出差,在飞机上全程工作,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后来从海南回来的时候在机场睡着了,差点误机……
说这一段故事并不是想说我有多么辛苦,而是想说在很多时候你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坑,这个时候不管是抱怨还是撂挑子,都不能解决问题,你唯一能做,也是唯一应该做的就是把你该负责的坑填起来。
很多人指责马云喜欢吹牛,但人家吹的牛很多都实现了。因为马云有很多“彭蕾”式的员工,善于填坑: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都只有一个——帮助这个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
什么是狼性?这才是真正的狼性!交给我的阵地,哪怕枪林弹雨我也不能丢了,那怕是真的丢了我也要亲手拿回来。
在这些人的眼里没有所谓的“坑”,只有“保证完成任务”的责任。
三、抗摔耐打的职业精神,越需要呵护自尊的,越算不上人才
我之前写过一篇《比情商更能决定人生的,是“能扛事儿”》,里面讲到作家余华的一句话:“中国年轻一辈人里面,很多优秀者,但很少能扛得了事儿的人!”
这句话放在职场上,就是抗摔耐打的职业精神,就是看你一次次被否定的时候,你是趴在坑里哭,还是爬起来接着走。
在前文这个写稿子的项目里我发现了一个现象:
越是优秀的作者就越扛练,改正错误的能力也就越强;
越是水平低的作者就越要求照顾自尊心,也越拒绝改正自己的问题,抗压能力也越差。
我有一个师妹跟我做这个项目,她是我从读书的时候就在带的学生干部。但让我没想到的是,稿子刚改了两遍她就崩溃了。
她给我的回复是:我以为这是一个玩着就能赚钱的活儿,既能满足读书写作的兴趣,又能跟你学习。但是我熬了两个夜发现强度太大了。
Excuse me?!玩着就能赚钱?我还得教你写作,你以为这是上兴趣班呢?熬两个夜强度就大了?我当时并没有责备她,只是表示会尽快换人。她也对给我造成的困扰表达了歉意。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把我的微博取关了,微信也屏蔽了。多年的交情竟然会因为改了两遍稿子就崩了。
乔布斯说:“A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呵护”。我认为还要补上一句:越是需要呵护自尊心的,越算不上真正的人才。你期望别人哄着你让着你,所有的工作都是一遍就过,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容易赚的钱?
而我们另外一个作者,因为刚来也在摸索,第一篇稿子就改了五遍。六千字的稿子,说改哪就改哪,从来没有一句怨言,那种抓石留印的执行力让我印象深刻。后来这个作者成了我旗下最好的作者,拿的稿费是普通作者的十倍不止。
我后来发现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绝世天才,没有任何人是一生下来就适合干什么的,都要经历一段摔打,要经过磨难。造成人和人区别的就是,有的人抗摔耐打,扛过去了;有的人无比玻璃心,稍微有点不如意嚷嚷着要退出。
可是人生不是一项临时工作,哪有那么容易退出呢?